武漢理工大學學工部寒衣活動現(xiàn)場受助同學合影。
“就像小時候要過年了,爸爸媽媽給自己買新衣服一樣。”這幾天,江城武漢寒風透骨,武漢理工大學2018級經濟創(chuàng)業(yè)專業(yè)的王文(化名)穿著學校贈送的新棉衣,暖身又暖心。
前不久,趕在寒冷天氣到來之前,武漢理工大學向包括王文在內的2530名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新棉衣。從2003年至今,該校以“寒衣補助”形式資助學生超過3萬人,其中有的學生是多次接受資助,“讓貧寒學子的冬天不再冷”。
據該校學生工作部(處)學生資助與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資助中心”)秘書朱敏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后來合并成武漢理工大學的3所高校——武漢工業(yè)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yè)大學,當時便都有向經濟困難學生分發(fā)冬服的助困傳統(tǒng)。
最開始,學校是向困難學生免費分發(fā)軍大衣。在武漢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推文中,不少曾受過學校軍大衣資助的學生留言點贊母校。
軍大衣的發(fā)放維持了多年。因為軍大衣統(tǒng)一的顏色款式容易在同學間貼上“貧困生”的標簽,從2003年起,三校合并組建的武漢理工大學開啟了“寒衣補助”項目,開始發(fā)放不同款式的新式棉衣。
朱敏介紹,近幾年學校為確保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通過班級、學院、學工部、學校四級認定,建立了“武漢理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
“在庫”新生老生除可申請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崗位等,還可申請學校獨特的“寒衣補助”。就今年而言,老生領取棉服800余件,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領取總數(shù)的1/3,“一般對于申請了寒衣的學生,我們都會通過”,朱敏表示,“不遺漏任何一位真正需要棉服的同學。”
在2006年至2017年的12年間,武漢理工每年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棉衣數(shù)量均達到3000件以上。
龐大的資助體量要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對接,而這也是武漢理工在這項工作中的最大難點。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精準覆蓋,武漢理工利用院級單位對貧困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特殊情況下,通過老師和學生的日常觀察中發(fā)現(xiàn)的家庭經濟狀態(tài)真實困難的學生可以直接“入庫”。
偶爾遇到不愿接受學校經濟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資助中心通常會以勤工助學的方式進行幫扶,“和學生強調這是勞動所得,盡力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去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受助觀念。”
10余年來,資助中心對“寒衣補助”活動的多次調整,助推活動走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
2017年,武漢理工停止將棉服分發(fā)給院級單位,開始由學校直接負責棉服的分發(fā)工作,同時制作標注了學生信息和棉服款式等內容的“寒衣券”,學生憑借這張獨一無二的“寒衣券”便可領取屬于自己的棉服。
化被動為主動,為精準供需,今年學校還專門開發(fā)出“WUT寒衣補助”小程序,有21套男款、11套女款的棉衣可供自主選擇,受助學生只需要填寫款式、顏色、尺碼等信息,一鍵就可以提交至后臺匯總。“這樣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款式,避免在現(xiàn)場挑選、等待;廠家也可以精準備貨,不用像以前每種款式都帶幾百件”。
今年3月,資助中心面向全校范圍發(fā)放了一份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覆蓋精準度的問卷調查,回收的2.7萬份有效問卷中,99%的問卷認為周圍學生的困難程度認定結果準確。
在朱敏看來,懷揣“關心學生、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初心,17年的堅持并不困難。“資助是育人的一部分,學校是學生的強大后盾。寒衣資助10多年來,從最早的解決實際困難到現(xiàn)在也有了更多內涵,就是讓困難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單”。
在校園里,王文只是普通學生中的五萬分之一。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王文每月依靠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以及平日兼職,自己承擔一個月800-900元的生活費開支。
對這個1998年出生的男孩而言,“學校發(fā)放的棉衣節(jié)省了一大筆開銷,也代表著學校的鼓勵和關懷,讓自己更加懂得自立自強”。(劉益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