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記者帥華鋒 杜杰 通訊員 楊學斌)甘肅禮縣沙金鄉(xiāng)紅磚村年事已高的馬潤岑老人,因孩子外出務工,近年來,家里種的地逐漸減少,今年在村支部的鼓勵和幫助下,把以前撂荒的土地重新種起來,他說:看著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莊稼地變成“雜草田”,心里不是滋味,今年又種好了土地,心里安穩(wěn)多了,地上有糧,心中不慌,人不負土地,土地定不負人!
今年來,禮縣緊盯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把撂荒地整治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穩(wěn)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手段,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扎緊耕地保護的“籬笆”,切實管好用活土地資源,有效推進了撂荒地復耕復種,讓昔日撂荒地變成今朝“希望田”、“致富田”、“增收田”。
為提高群眾復耕復種的主動性,發(fā)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復耕復種工作,禮縣各鄉(xiāng)鎮(zhèn)不斷加大復耕復種的宣傳,結合張貼、懸掛復耕復種宣傳標語等舉措,號召農民積極主動復耕復種,并組織鄉(xiāng)村干部入戶核查,通過見人見地見位置,確保核查治理“不落一村、不漏一戶、不棄一地”,全力以赴治理撂荒地。鼓勵村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針對不同地類,一田一策,宜糧則糧、宜藥則藥,宜豆則豆,增加多樣化產品供給,種植小麥、玉米、蠶豆、黨參、大黃等作物,深入挖掘土地潛力,有效解決土地撂荒難題,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為農民致富增收擴渠道,為鄉(xiāng)村振興添活力,讓撂荒地變身為豐收的“糧袋子”。
在撂荒地整治中,禮縣嚴格落實“長牙齒”耕地保護措施,在盤活撂荒地上添硬措施、創(chuàng)新路子、下真功夫,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在組織領導、摸清底數、宣傳發(fā)動、復耕復種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尋求突破。堅持因地制宜和分類施策、綜合治理,采取一地一策,實行動態(tài)管理、臺賬推進、掛賬銷號,全力確保耕地撂荒整治清零。動員群眾自主復耕復種一批,組織親友代耕代種一批,利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依法流轉復耕復種一批,讓原來的“撂荒地”變成了助農增收的“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