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中小學后,有的家長可能會感到焦慮,遇到一些問題拿不定主意。有的家長調侃因輔導作業(yè)或教育孩子被氣得心口疼、血壓升高。筆者結合工作經(jīng)歷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適當調整心態(tài)
家長們最大的擔心是怕孩子將來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家長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但我們更多的是要有信心。即便是孩子沒考上好大學,學一門技術,有一技之長,一樣可以養(yǎng)家,一樣可以正常生活。
弦繃得太久太緊容易斷。家長的心態(tài)過于緊張,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可能會讓孩子的心理也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不提倡家長和孩子沒有任何壓力,也反對家長和孩子壓力過大,希望家長的心態(tài)能稍微放平一點,既嚴格要求孩子,也更多地接納孩子,相信孩子。如果孩子通過努力,獲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我們當然高興;如果孩子沒考好,不建議你對他大吵特吵,甚至“手腳并用”,只要他健健康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良好的品德就行。畢竟誰不想考好呢?沒考好他心里也難受,他自己會總結、反思、努力的,這時,他更需要我們的鼓勵。人生路很長,一步一步來,只要腳踏實地走下去就行。
二、盡量降低姿態(tài)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時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孩子高一等。在父母面前,孩子就得聽父母的,不能摔東西,不能發(fā)脾氣頂嘴,否則就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尊重,就無法容忍。
例如,當你批評孩子寫作業(yè)坐姿不對,并警告他再不對要懲罰時,孩子可能立即反駁:“你看書寫字的坐姿對嗎?你自己都做不到一尺一拳一寸,有啥資格來教育我?”你會怎么做呢?是跟孩子講一通道理或跟孩子辯駁,還是直接發(fā)脾氣?我們能不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約定,以后相互監(jiān)督坐姿,誰錯懲罰誰?現(xiàn)在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法治的思想,他們認為自己跟父母是平等的,父母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他們會堅持自己的主見,不一定全聽父母的,他們喜歡朋友式家長、民主式家長。
再例如,你看到孩子學習桌亂糟糟的,而且你已經(jīng)幫他整理了好多次,你讓他整理一下,他隨口說:“我等會兒整。”你會怎么做呢?是平靜地觀察,還是要求他必須現(xiàn)在就整理,抑或是問他到底啥時候整理,給你一個準確答案。即便是你認為孩子可能是撒謊,不一定會整理,也不建議你立即揭穿謊言,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可以適當寬容一些,有時候不一定非得跟孩子較真。
三、恢復學習生態(tài)
就文化課學習而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道偽命題。
例如可能有一些家長不讓孩子上幼兒園大班,讓他去上學前班:學拼音,學寫字,背詩詞,練算術。孩子升入小學后,這些內容要重新學一遍,而他們對這些知識已沒有新鮮感了,上課也未必認真聽講,同時也可能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意志。家長的這些做法打破了學習的生態(tài)圈,未必是有益的。
學習要因人而異,不要盲目跟風。不是說上了輔導班,成績就一定優(yōu)秀;不上輔導班,成績就一定不好,從來沒有這樣的現(xiàn)象?,F(xiàn)在的中高考命題越來越靈活,重在考查思維品質,設定情境任務,兼顧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反對盲目機械刷題,不是做題越多,成績就一定越好。
其實,孩子提升成績最有效的辦法是上課認真聽,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有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及時跟同學們探究,爭取當天解決當天問題。班上曾有個學生,高二時英語才考七八十分,但他天天去辦公室問問題,課間經(jīng)??吹剿蛴⒄Z老師請教,最終高考時英語考了135分。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建議拔苗助長,不建議一律超前學。
四、文體活動常態(tài)
這一代孩子的學習壓力比我們那一代人要大得多,所以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更多,更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我們要常態(tài)化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來幫助學生減壓。例如學校里定期開展遠足活動、拔河比賽、球類比賽、田徑運動會等,讓學生們奔跑起來,出出汗,轉移注意力,把心中的情緒宣泄出來,會讓他們的體魄更加強健,心態(tài)更加陽光。如果能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社團活動等,給有才藝的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他們會更加自信。
五、防止身心變態(tài)
我們常說要尊重孩子,“領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但現(xiàn)實中能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能真正把孩子當成孩子來看待,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意見,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那么就會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否則可能導致出現(xiàn)心理問題。
例如孩子不想上輔導班,而你作為家長,強制孩子去上,孩子心里有情緒,他會認真學嗎?這會不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甚至讓孩子出現(xiàn)厭學癥狀呢?如果一旦出現(xiàn),我們就后悔莫及了。
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初中考上了名校,他的媽媽就辭職陪讀,但后來孩子卻厭學了,父母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高中才慢慢發(fā)現(xiàn)原因。原來孩子初二時打籃球,籃球不小心砸到另一位老師,老師把孩子送到了政教處,政教處說給孩子一個處分,如果后期表現(xiàn)好了,讓各科老師簽字來消除處分。孩子一直很擔心這個處分,到初三他問父親如何消除處分,他父親竟笑著說:“啥處分?假的,當時想著給你個教訓,我跟政教處商量出來的辦法嚇唬你的,根本沒有處分。”
就因為這個事情,孩子覺得父親一直在騙自己,他不再相信父親了,竟慢慢開始厭學了。到了高中,說起此事,孩子依舊淚流滿面。可見有些事在大人看來可能是不值一提的,但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卻很大。
作為父母,可能覺得給孩子提供的學習、生活條件不錯了,但在孩子看來可能是“父母整天就是學習、作業(yè),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
(呂貽曉作者為鄭州市第十六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