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 11月13日,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千年古都 詩意長安”西安大遺址保護主題新聞發(fā)布活動。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qū)管委會副主任毛新亮介紹有關情況,并到各點位進行實地采訪。會議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麗萍主持。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秦始皇帝陵、漢陽陵、大明宮等四大遺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介紹:“我們在大遺址保護利用方面做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是一個典型案例,不僅致力于保護,還結合科技、生態(tài)、旅游多種元素,讓遺址成為市民和游客感知歷史、放松身心的場所?!?/p>
根據2021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西安地區(qū)共10處20個點被列入專項規(guī)劃,顯示出該地區(qū)在遺址保護上的重要地位。這些大遺址中,有三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四處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居全國前列。
西安市近年來不斷加大投入,市級文物保護資金從2020年的2500萬元增至今年的1億元。通過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2020年以來西安市獲得了約4.65億元的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為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持。對于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持續(xù)保護和基礎設施改善,西安市政府已將遺址區(qū)供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為民實事”,計劃解決13.3萬常住人口的飲水問題。
西安市還不斷完善相關法規(guī),出臺了《西安市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管理條例》《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立法、政府負責、部門監(jiān)管、社會參與的綜合工作機制,為大遺址保護奠定了法治基礎。
在采訪中,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說:“近年來,西安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利用,結合不同區(qū)域大遺址的現狀稟賦,聚焦融合發(fā)展、兼顧改善民生、注重生態(tài)保護,不斷創(chuàng)新遺址利用方式,探索實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比如,結合城市中心廣場公園建設,實施了隋唐長安城遺址圜丘、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建成開放了圜丘遺址公園、明德門遺址公園,打造區(qū)域文化地標,推動歷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p>
2021年,漢長安城保護利用工作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成為全國大遺址國土空間規(guī)劃編制試點。通過“文物保護、市政設施、交通組織”一體化規(guī)劃,漢長安城遺址已初步實現“多規(guī)合一”。今年,西安市組織實施了遺址區(qū)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年底前將完成與全市市政供水管網連接,解決13.3萬常住居民的飲水問題。
采訪中,管委會副主任毛新亮表示:“未來我們將以‘文化創(chuàng)意+科技賦能’雙輪驅動,將漢長安城遺址打造為數字化沉浸式歷史文化體驗中心。通過VR、MR、XR等新技術,構建完善的數字文旅生態(tài)體系,使市民和游客能真正‘走進’歷史,感知中華文明的力量。西安市還計劃進一步挖掘漢字、漢賦、漢禮、漢服等資源,推動特色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以漢長安城為核心,將文旅產業(yè)與市民生活深度結合,讓文物保護惠及更多民眾。“